查阅杂志
冯国安

1976年出生于香港

2001年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硕士毕业,

2002 - 2006年北京非常建筑事务所和瑞士赫佐格和德默隆事务所工作,

2007年成立间外工作室 Elsedesign。

 

代表建筑作品包括重庆黄桷坪当代美术馆,深圳国际彩印公司总部和建设中的潮州东山湖温泉别墅。


作为独立策展人,曾策划过2007年上海首届40 under 40 华人建筑师展览,2007年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重庆分展场. 2011年中国建筑十年展广州站香港区展览和深圳香港双城双年展大运与深圳专题展U站工作坊,2012年马达图图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站展览, 2012年FW: LIVING! 上海近现代住宅设计22例展览(联合策划:杨之懿)和不自然2设计展(2012-2013)。

把理想变为现实的守望者——冯国安访谈记
Philip Fung:The Watcher Who Translates Ideal into Reality

本刊记者 方盈 陈茹
NA Reporter Fang Ying Chen Ru 

求学:与建筑的缘份
       炎炎夏日,又一大批高考学生开始面临选择专业时的左右为难。相比较理性与严肃的选择,冯国安踏上建筑的求学之路,多了些许感性。谈到这个问题,冯国安坦言是天性使然。“我本来有几个专业想读,像土木工程。后来觉得土木要读理科,一辈子做物理、数学,不会特别好玩。也想过去读服装,但考虑到香港的大环境对服装不是很认同。犹豫了一刻,结果选了建筑。”
虽然求学之初的选择看起来略带浪漫,但真正进入这个专业,冯国安却发现对建筑的理解要经过实践的发酵,才品得出一番滋味。“中文大学建筑学院1991年才开始创办。我是95级,进去刚好是第5届。刚开始其实和美国MIT的系统差不多,偏重理科,关注结构、材料。慢慢就逐渐偏向人文一些,会要求做很多模型,大家用模型作为推敲的工具,研究比例、人的使用性、功能。老师希望我们少用电脑,多思考怎么用手工、材料、结构,推敲建筑与基地、功能的关系……”
       这位年轻建筑师的求学历程,印证着建筑本身“科学”与“人文”交织的属性。看似浪漫,但也只有亲身融入其中,严谨实践,才能有所得。面对建筑,现在的冯国安更像对待彼此心照不宣的老友。

偶像:也不妨“追星”
        彼时,冯国安刚到中大读书,读了许多安藤忠雄的书。“当时特别崇拜他。后来在2000年很幸运地拿过一个安藤奖学金,在大阪待了1个月,包括参观安藤忠雄事务所和他的项目施工现场。看过之后,觉得很震撼。他的东西完成度都非常高,而且处理得非常干净,混凝土墙体上除了几个小插座,啥也没有。”
      “之后再年长一点,看得比较多了,更觉得日本有一批非常优秀的建筑师,像伊东丰雄、妹岛和世、藤本壮介……日本建筑师有一点非常好,他们对自己的文化非常了解。例如安藤,虽然出去看了很多东西,游学了很多国家……但他回到日本,通过现代材料表现出来的建筑还是非常日本的。他没有直接把西方的那些东西照搬过来,而是消化后变成自己的东西。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是一个地震非常多的地方。所以日本建筑师的设计都非常轻巧,会计算到非常精确。”
        “当然还有很多建筑师都是我非常喜欢的,比如德梅隆、库哈斯。但我比较偏向于喜欢那些追求节点表现、材料表达的建筑师。对于盖里的建筑,个人不很认同,但他能够把计算机辅助设计发展得很成熟,并且把它变成实际的建筑,这非常不简单。”每每谈到好恶,冯国安总是平和而淡定。就像冯国安希望在设计中反映出本土意识一样,他个人所散发出的也是传统儒雅。

 

更多内容请见2013年第5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