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阅杂志

隈研吾建筑表皮材料编织法研究

Study on the Material Weave Theory about the Architectural Surface in Kengo Kuma’s Works

 

王依瑶 曾洪立 刘晓明 Wang Yiyao Zeng Hongli Liu Xiaoming


摘 要 通过分析隈研吾的建筑作品,总结其建筑表皮的设计来源、形式、材料等方面的规律,概括其在选择表皮肌理和材料的思维方法,对其主要作品的表皮类型在形态上进行分类,试图找出这些类型特点与所用材料在形态设计上的关系,从而学习建筑师处理表皮时的手法和理念,提高建筑设计水平。
关键词 隈研吾 编织 材料 表皮形式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architectural works of Kengo Kuma, the design inspirations, the
form and material of the architectural surface are concluded; the thinking methods of choosing texture and material
are summarized; the form types of his main architectural surfaces are classified; the connection of form design
between the types’ characteristic and the material used in the architectural surface is revealed. All of these are
helpful for learning the architect’s theory and methods of surface design and raising the level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KEY WORDS Kengo Kuma, weave theory, material, form of architectural surface



  当代日本建筑师隈研吾多次强调材料的结构性特征,在介绍自己的作品时,除解说建筑空间和建筑功能以外,他最常提到的是对材料的运用,其格栅化表皮的作品在业内具有较高识别性,这种处理方式被他称作建筑的“粒子化”。实践上,隈研吾强调材料在建筑中的结构功能和力学表达,这与当代建筑领域纯粹的外挂表皮不同,隈研吾的工作更多是探索建筑材料的本质和潜力。在利用材料组合成表皮的实践中,这种处理方式可以用“材料编织”这个概念来概括。

一 编织理论及其相关
  森佩尔的编织理论是建筑表皮编织理论的有力支撑。其中,“绳结”理论是建筑形式和结构结合的起源,“饰面理论”和“材料置换理论”使表皮形式的变化成为可能。有赖于后两者的支持,建筑表皮编织理论在实用美学和视觉美学上的实践都能被接受。“饰面理论”中的有关编织形态的论述赋予了建筑面层的装饰意义,并构成饰面的形态基础;“材料置换理论”则指“编织”从功能技术向形式象征转变,材料相互替换的过程是材料“交流”的过程,替换的材料是被替换材料的形式延续。通过两个理论的支撑,建筑表皮的形式理论依据由力学功能产生的形式扩展到可通过模拟和装饰编织产生形式,建筑室内外表皮的肌理日渐丰富。

二 隈研吾材料编织理念的来源
  隈研吾并没有提到过织物这个概念,但从他对作品的描述和建筑表现中可读出他表现织物的热情。在设计大阪  Lucien Pellat-finet 商店时,他说:“我希望用一种有机模式传达出羊绒面料的柔软感”,商店室内蜂窝状的装饰对织物纹理进行了模仿。其二,隈研吾早期曾接触赖特的有机建筑理论,后者声称自己为“weaver”(织筑者),两位对待材料的观点有相似性,即通过材料自身的力学特性组合建筑,隈研吾对节点的重视继续支撑了上述观点。其三,隈研吾的两个著名理论:建筑的“粒子性”和“缝隙”理论的核心目的是打散建筑构造,以便解构建筑成分,线性要素的连接形式在打散后的状态和存留的“缝隙”都符合织物的物理特征。可以推测,隈研吾的这两个理论与织理性在结果表达上有相似性。从设计初衷、所受教育和理论支撑三个方面能够看出其设计理念的来源与编织有密切的关系。
  ……

 

王依瑶01a.jpg

王依瑶01c.jpg

王依瑶01f.jpg

王依瑶01e.jpg
 
隈研吾建筑表皮中的材料和材料排列形式
a 陶瓷云
b 绿色铸型立面
        c Hoshinosato老年人疗养院附属建筑
d 梼原町木桥博物馆
 
 
 
 
 
更多内容请见2014年第2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