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筑杂志社 首页 > 动态 > 正文 返回 打印

2015“公共空间与城市活力”论坛圆满落幕

  2015-12-04 11:53:27  

       

        2015年11月21日,《新建筑》公共空间与城市活力论坛于同济大学如期举办。本次论坛由《新建筑》杂志社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主办,AEcom联合主办,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408研究小组承办。整个论坛分为三个分论坛,共十二场演讲和三个讨论环节,主要围绕五个关键词展开讨论——“公共空间”“城市活力”“上下结合、营造、体验与反馈”“城市活力实践”。从八十高龄的卢济威教授到年轻的学者、建筑师,几十位与会嘉宾或作了精彩报告,或就相关论题与在场嘉宾、师生们频频展开互动与讨论。会场气氛热烈,前来听讲座的师生不断进场,全场座无虚席,过道也被占满。

 

一、         开幕式

 

上午9点整,论坛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B楼钟庭报告厅拉开帷幕,主持人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徐磊青。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彭震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主任蔡永洁、《时代建筑》主编支文军、AEcom亚太区高级副总裁刘泓志、《新建筑》副主编汪原分别上台致辞。

1徐磊青_副本.jpg

主持人:徐磊青

二、         分论坛一

 

四位嘉宾宣讲了演讲报告。主持人为徐磊青。
汪 原——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新建筑》副主编
刘泓志——AEcom亚太区高级副总裁
卢济威——同济大学城市设计中心教授
杨宇振——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
 
《城市日常公共空间》

 

汪原教授首先从当下现实中公共空间中的一些不良现象谈起,讲到商业社会对公共空间的侵蚀,并回溯了阿伦特、哈贝马斯、威廉怀特、扬·盖尔、桑内特等多个领域学者的相关研究。随后,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从微观的视角对武汉市汉正街公共空间区域小摊贩、周边居民等的行为活动进行了调查与研究,从研究成果可以了解到这些人群在不同时间段占用城市空间时的空间位置策略及弹性边界策略。汪原教授指出,为唤起公众的公共空间意识,应以行为介入为手段,进行场地重置,设计并创造更为积极、更具包容性的城市公共空间。
2汪原_副本.jpg
演讲嘉宾:汪原

 

《公共空间的人文与消费性思辨》

 

刘泓志副总裁首先追溯了从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一直到现代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认识与探索。接着他谈到了当下公共空间面临的人文与消费议题,即中国城市建设及空间设计规划缺乏人本思维和文化意识的引导。在信息化时代下中国城市公共空间仍然存在诸多亟待提升的空间——重点关注街道、市场、邻里公园、公交节点、人文空间等五个方面发展与改善。最后,针对上海市的公共空间营造,他提出了三个策略:重拾上海独有的环形印记,衔扣海派城市的历史文脉,强化上海城市原点的场所感。
3刘泓志_副本.jpg
演讲嘉宾:刘泓志

 

《历史文化传承与城市活力协同发展》

 

卢济威教授首先讲到了研究公共空间与城市活力对当今我国城市设计的价值在于三个方面:一是进入后期城市化建设发展的需要,二是纠正城市设计只重视景观而忽视活力培养的需要,三是认识公共空间在城市建设中概念转型的需要。接着,他谈到了历史保护区的城市设计视角,应以保护规划为基础,以历史文化为资源提高城市活力。随后,以上海“新天地”、提篮桥中心广场及郑州1953文创中心三个改造项目为例,细致分析了它们采取策略将新与旧结合,将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城市发展结合,并重新塑造城市景观,激发城市活力。
4卢济威_副本.jpg
演讲嘉宾:卢济威

 

《定序与去序:管道社会中的公共空间生产及其困境》

 

杨宇振教授以“定序”与“去序”两个术语展开他的报告,指出秩序是空间的边界与空间之间的等级关系,而公共空间具有三种属性:观念、社会和物质的属性。物质公共空间的存在为社会和观念的公共空间生产提供了载体,进而经由这二者的实践来改变自身的意义与价值。他还指出,通过对作为公共空间的“管束”和“节点”的控制,权利和资本调控了社会的发展,形成了管道社会的普遍状态。城市中大部分人普遍常态就是“管道化”的活动,然而相对的,公共空间却由于高度的冲突往往处于临界状态。他以哈贝马斯的对西方现代性核心的论断“人的自由”作为结尾:在实践中如何通过物质空间的生产来实现“人的自由”,是规划师和建筑师需要思考的。
5杨宇振_副本.jpg
演讲嘉宾:杨宇振

 

“上下结合”主题研讨会
 
范 悦——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
蒋涤非——湖南省建筑设计院院长
陆邵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
郑 颖——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董贺轩——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戴晓玲——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助理教授
       许 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
 
该讨论环节由徐磊青主持。七位嘉宾在共同参与的以“上下结合”为主题的讨论会中,回应了前面四位嘉宾的演讲内容,并分别就公共空间的议题从研究和实践两方面表述了自己的独特观点。
6讨论环节1_副本.jpg
“上下结合”研讨会嘉宾

三、         分论坛二

 

四位嘉宾发表了演讲报告。主持人为范悦。
侯斌超——上海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风貌处处长
龙 瀛——Bejing City Lab 主任
刘 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助理教授
冯果川——筑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

 

    《上海城市微空间激活的若干实践与思考》

 

针对上海人口剧增、城市快速扩张等现状,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与研究,侯斌超处长提出,新时期的上海面临更高的发展要求,我们要转变思路与方法,尤其是要强调微治理与低影响。近年,上海进行了大量的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更新实践,如曹杨新村、武康路、音乐谷等,都是从微小、局部改造实践着手,改善与提升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代表案例。最后,他总结了几点思考并提出具体建议:一是共同参与,由政府搭建沟通平台;二是立足社区,了解基层需求;三是跨界合作;四是持续跟踪。
7侯斌超_副本.jpg
演讲嘉宾:侯斌超

 

《街道城市主义》

 

龙瀛主任首先介绍了一些城市如北京、喀什、焦特布尔的街道,指出长期以来传统城市研究、规划基础数据大多基于地块,街道常被忽略,而实际上地块和街道的研究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针对当下的城市发展现状包括城市街道的变化,他认为这个阶段恰好是以街道视角来研究城市空间的大好时机。街道城市主义呼之欲出,目标就是在数据增强设计DAD的框架下,吸收设计师、学者对街道已有的认识与思考,并结合成熟理论,建立以城市街道作为个体的城市空间分析、统计和模拟的体系,致力于将成果用于实践。
8龙瀛_副本.jpg
演讲嘉宾:龙瀛

 

《南京老城滨河活力区段的分布及其成因》

 

刘华老师梳理了从古至今南京老城内河的形成、发展过程,并基于调研结果分析了滨水空间的物质要素和不同时段中可能承载的公共活动。随后,从微观视野中的环境品质和中观视野下的地段形态对滨河活动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她总结道,宏观视野下的水系与生态格局、城市形态的总体关系赋予城市内河自然与人文方面的价值,水系与交通组织、用地布局、地块管理等的关系限定了河岸对活动的包容程度,且影响力较为持久,而物质要素的设计和实施品质对滨河空间活动发生的影响是显在且易变的。
9刘华_副本.jpg
 演讲嘉宾:刘华

 

《虚实相生——网络公共空间与实体公共空间的纠缠》
冯果川总建筑师以幽默诙谐的话语从社会中关于公共空间的一些不良现象谈起,讲到了公共空间与公共场所、公共领域的区别,并阐释了他对“公共性”的独特认识与解读,指出我国的公共场所一般都是与卫生、治安、宣传、文明等治安守则和条例联系在一起。随后,他谈到了当下网络即虚拟现实技术带给现代人生活的巨变,以及网络空间对实体公共空间、人与人之关系造成的影响。最后,他总结道:特定的社会关系生产特定的主体,实体空间与网络空间的纠缠状态既是对当下主体内在结构挖掘和分解,也是一次新的建构与配置,而希望就在这复杂融合之中。
10冯果川_副本.jpg
演讲嘉宾:冯果川

 

“营造、体验与反馈”主题研讨会
 
黄蔚欣——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谭少华——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
陈 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王新征——北方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
盛 强——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
刘 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
田唯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

 

该讨论环节主持人为汪原。七位嘉宾共同参与,围绕“营造、体验与反馈”的主题展开研讨,从不同视角和研究层面对网络虚拟世界、城市结构、公共空间进行了深入探讨。
11讨论环节2_副本.jpg
“营造、体验与反馈”研讨会嘉宾

四、         分论坛三

 

四位嘉宾发表了演讲报告。主持人为刘泓志。
王幼芬——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联筑境总建筑师
沈同生——AEcom景观设计副总裁
王 一——同济大学城市设计研究中心副系主任
殷莞之——SWA景观建筑事务所助理董事

 

《建筑即城市》

 

王幼芬总建筑师从城市的视角切入,探讨如何将城市公共空间及日常活动置入并融合于建筑中。一些大体量、功能单一的建筑占据城市空间,割裂了城市在空间上的联系,甚至有些封闭居住区迫使行人不得不绕行,公共空间被挤压。由此她提出,城市应该是公共、开放的,应是为人们提供多样性和可能性的场所,与市民日常生活相关联,而不是权力与物质的场地。以两个文化类建筑为例,阐释了具体的设计策略:在吴山博物馆,通过一条随着地势抬高、可以穿行的纵向公共步行道打通吴山景区与城市街区之间的路径,建立二者间的联系,而横向的参展流线与此步行道互不干扰;另一案例为章丘文博中心,也是基于融入城市日常活动空间的理念设计的。
12王幼芬_副本.jpg
演讲嘉宾:王幼芬

 

《自然与城市的融合》

 

以建筑行业由大规模建设渐入寒冬期的变化开讲,沈同生副总裁谈到过去20年一些城市开发项目中忽略生态环境的状况。他指出,合理的城市规划设计理当遵循一种有序协调、理性创新的方式,在驱动经济的同时,应从不同面向中,让人们清楚理解设计背后的愿景与想法。以大同文瀛湖公园和微山湖湿地公园两个项目为例,表达了在具体实践中通过设计让城市获得一种崭新活力,使场地在城市中得到重生,将未来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平衡结合、形成自然与人文对话、建立城市新形象的目标。
13沈同生_副本.jpg
演讲嘉宾:沈同生

 

《城市更新与特色活力区建构》

 

王一主任首先介绍与分析了上世纪一些欧美国家城市如波士顿通过物质层面的大规模建设激活城市活力,但到后来经历了不断更新的案例。这些例子能够带给我们一些启示,提出,对于当下我国的城市更新改造,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模式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他认为,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讨论应该置于当前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而城市更新应该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随后,以上海北外滩地区城市设计实践为例,具体阐释了如何营造能够包容多元城市生活、整合复杂城市要素、创造人性城市环境的公共空间。
14王一_副本.jpg
演讲嘉宾:王一

 

《公共空间的“杂化作用”》

 

殷莞之建筑师首选通过引入“杂化”(hybridization)这一源自生物学的词语,表达了一种挑战传统的单一功能的公共空间、鼓励与倡导多元化的公共空间的态度。随后她分享了她所在的SWA景观建筑事务所通过一些微小、简单的活动改变公共空间功能、提升城市活力的例子,如利用停车位出租给路人的创意,让原本的“Parking”区域变成一个功能丰富和充满乐趣的场所。另外,通过介绍美国硅谷的公共空间从原先单调甚至是缺乏的状态到改造后的活力状态,表达了公共空间的营造能够赋予城市的积极意义。最后,以美国旧金山加州自然科学博物馆、嘉兴南湖新农村两个项目,传达了注重自然生态的设计理念。
15殷莞之_副本.jpg
演讲嘉宾:殷莞之

 

“实践与热点”主题讨论会
 
王海松——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王 洁——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
孙彤宇——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徐 宁——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助理教授
王浩峰——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张 凡——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华霞虹——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陈蔚镇——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该讨论环节主持人为徐磊青。八位嘉宾结合自身的实践或者研究经验,针对“实践与热点”的主题开展了一场研讨会,就公共空间的生产、消费、营造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16讨论环节3.jpg
“实践与热点”讨论会嘉宾

五、         闭幕式

 

最后,论坛嘉宾的讨论在意犹未尽的活跃气氛中结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徐磊青教授上台致辞。至此,本届论坛圆满落下帷幕。

 

 

 

 

 

 

 

 

 

 



http://www.newarch.cn/dynamic/a_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