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阅杂志

世界及其接口

The World and Its Interface

 唐克扬 Tang Keyang

 

 

摘 要 当代建筑的外表与其内里已经日益脱离开来。这既造就了不需要室外的“室内建筑”的奇特类型,比如电影院、博物馆、商场,也造成了建筑室内空间和城市室外空间之间的一种割裂。拟从建筑历史和理论的双重角度,阐释孤立的“室内”是如何与室外发生联系的,以及这种联系对当代城市发展现实的启示。

关键词 接口 室内 沟通 “间离效果”

ABSTRACT The outside and inside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has been increasingly detached. It not only brings a weird type of interior architecture without exterior, such as cinemas, museums, shopping malls, but also sepa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oor space of buildings  and outdoor space of urban context. This essay therefore researches from the double perspectives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es and theories, and discuss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isolated “interior architecture” and the outside world, in order to inspire the contemporary urban development in a pragmatic way.

KEY WORDS interface, interior, communication, distancing effect

 

 

在《装饰的功能》一书中,法西德·穆萨维(Farshid Moussavi)说:“当代建筑师已经日益将自身的任务专注于建筑的外壳,室内的任务留给了其他设计师。”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

其实,人们对建筑的认识大多数时候是从个体知觉开始的,并且构成对于建筑总体阐释的社会心理前提也是微观的。假如我们分析一下一个人一天中的“时间-空间”构成,可以发现他的大部分时间其实是身处室内的。暂且不考虑现代建筑中办公室、工厂这些逐渐被剥夺了室外属性的建筑,有若干类重要的建筑,比如电影院、博物馆、商场,几乎是不需要室外的。当建筑(室内公共空间)和城市(室外公共空间)割裂开的时候,城市可观的一部分就变成了感受得着却看不见的飞地,陷于琐屑、破碎和晦暗之中。

反观城市——更具体地说,我们所能感受到的“中国城市”,在宏观的文化物理情境和室内之间压根找不到什么可以对接的地方,无论是气质、构成还是功用。

如果我们要勉力在宏观和微观之间建立一种联系,那就是“接口”(interface)。“内”和“外”的接口既可以是物理的,也可以是心理或者其他意义上的,前者比如门、通风口,后者比如“视窗”或者网络连接。显然,基于传统建筑学意义上的典型分析手段(architectural approach)感兴趣的主要是能够满足一般功能设定的门和窗,对通风口和虚拟连接这类技术性的手段及看不见的“接口”兴趣不大。

 

一 接口的传统思想及其演变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习惯称为“传统建筑学”的西方学院建筑体系,其兴起的年代也正是有关“机械”的思想在西方文明中的顶峰时刻。“法兰”(flange)这种标准机械连接件很好地说明了以“机械”的思想来看待内外接口会有什么后果:典型的法兰片的两片是一模一样的,它事实上并不负责“连接”,只是吸收两边管道接口处的连接所产生的压力,用螺栓加以紧固并随着法兰片的厚度变化承受更大或更小的压力。在空调产生之前,建筑学的“接口”中并没有显见的物理压力,相反,它显示了两边使用的不同状况。在机械思想中“接口”两边并不存在这种差异,但是内外之别却对建筑至关重要——它是建筑空间的“压力”,甚至是“动力”之源。

“室内的城市”与另外一种能把内外之别的实质说得更清楚的建筑学有关。很显然,在建筑的室内你可以感受到这些东西:更多的细节;室内和室外的不对等分布,比如幕墙的内外之别;力学“结构”的消失……

和密斯的格言正好相反,对于室内——当然,是正常使用的室内而非建筑师图纸上的室内——而言,“多”就是“多”,大多数建筑指称现在是复数的而不是单数的;更日常和更社会化的使用现在是“使用”的重心所在。

两种建筑学的差异更多的是一种思想方法的差异,而不仅仅是尺度上的。或者说,不同的尺度带来的后果其实是可以类比的,并没有重要性此大彼小的差异。当我们将无数微观的室内放在一起作为一个集合考虑时,“室内的城市”就富于意义了。规划图纸中的形式逻辑无法支配“室内的城市”,如果说室外首先是一个用眼睛观看的世界,那么室内则是身体可以感受到的类型。自然,它和身体所具有的寓意——体型、机能、组织也密切相关。

当代建筑学对“接口”演绎的可能性正是来自于对“体”的不同阐释。在人类文明中已经出现过“无器官的身体”(Body without Organ)的建筑类型,例如两河流域的近东文明所建造的“天台”。而法国哲学家德勒兹“无器官的身体”的理论则预示着新的技术条件下的空间状况:“图像+建筑”产生了抽象的非物质化的身体,这种身体没有传统建筑学所必备的“深度”“轴线”这些概念;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新材料和新结构的出现和使用则带来了对建筑学“身体”的新的感受,例如妹岛和世的金泽21世纪当代美术馆使用了大量透明玻璃来分隔空间,在这种条件下,“区分”的意义被改写了,重重叠映的玻璃既使得整体结构更加清晰,又使得各部分的关系更加暧昧。

总体而言,无论是在视觉心理上还是在物理和社会条件上,代表着世界的室外和代表着个体的室内,现在都有了更多可能的“接口”方式。

 

二 单独把握的世界与整体把握的世界

 

传统认识里,室外(整体)代表着“多”,而室内(个体)代表着“少”,个体之和等于整体。事实上,这种习惯性的认识是可以被推翻的,“多”和“少”取决于你在具体的空间中如何排布整体和个体,如何在不同的语境中定义整体和个体的功能关系。

勒·柯布西耶在暮年时进行了规划设计但最终没有建成的威尼斯医院正是这样一个例子。威尼斯医院位于这座城市的北缘,现在以威尼斯双年展闻名的军火库(Arsenal)地区。该医院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局部的形态学,相反,大多数的单体建筑是类似的甚至雷同的,远看完全显示不出任何“风格”的痕迹,这些眼花缭乱般重复着的细胞所重构的,是城市道路和运河系统,即威尼斯独有的细节和整体的有机关系。

……

 

 

更多内容详见2015年第4